上一页|1|
/1页

主题:规划面积85.66平方公里,西关未来社区创建方案进展!

发表于2021-08-02

7月29日,金华市经开区全域未来社区及西关未来社区创建方案最新消息。

西关未来社区效果图

项目背景根据《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浙政发(2019)8 号)《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浙发改基综(2019)138 号)等文件精神。现对金华市经开区全域未来社区及西关未来社区创建方案进行竞争性谈判。

西关未来社区效果图

其中,项目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经开区(金华经济开发区)全域未来社区创建方案。规划面积 85.66 平方公里,北至婺江,东至武义江,南至南二环西路,西至沪昆线。

二是经开区西关未来社区创建方案。规划面积 78.01 公顷,东至浦江街,西至环城西路,北至双溪西路,南至李渔路、宾虹路;实施单元面积 20.17 公顷,东至磐安街,西至环城西路,北至双溪西路, 南至宾虹路。具体内部用地可根据实际规划需求调整。

西关未来社区为拆改结合类试点创建项目,规划单元78.01公顷,实施单元32.03公顷,总投资73.12亿元。依托婺江生态资源、中央创新区智谷的创业氛围、融合玉泉溪绿谷的生态廊道沿一江双谷形成“邻里中心+商业中心”的公共服务核,突出创业、交通、健康三大特色,通过六大行动打造“碳中和”特色场景,构建以“婺江河畔新居所,生态智城新风尚”为愿景的生态智慧社区。同时联合邻近的山嘴头社区,打造开发区未来社区集群,为金华旧城中心再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未来社区最佳实践 

金华市高质量编制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

背景概况

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是地方有力有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工作的路径指南。金华市高质量开展《金华市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充分挖掘金华“婺派”特色,放眼“大花园”、“大产业”,研判“小民生、细需求”,全面摸清家底,建立行动计划表、项目储备表、考核指标体系、重点项目库等,走出具有金华特色的未来社区建设道路。

具体做法

前期“深调研”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综合考虑交通环境容量、建设资金平衡、城市文脉传承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实施原则,明确未来社区实施计划,同步在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中做好整合工作。层层推动,系统梳理。采取蹲点调研、专项调研、系统调研三种方式,深入开展“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前期调研工作,将试点条件较好、民众意愿较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块纳入未来社区试点储备项目库。摸清需求,精准切入。梳理居民所急所需、所喜所愿,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层公共服务“零距离”。

中期“建标准”

塑体系,定指标。提出“三年超千亿,市域全覆盖,全省走前列”的总体目标,构建省市两级“3+3+10+X”未来社区体系;从金华实际出发,在省级试点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市级试点33项指标形成有特色、有提升、可落实、可考核的未来社区标准体系。列任务,强管理。在谋划阶段,提出制定市级未来社区标准、健全创新创业的培育机制、构建智慧生态的基础设施、布置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培养创新多元的治理力量等五项任务;在设计阶段,提出“3+X”公共空间配置模式;在建设阶段,建立“市级+区县”两级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绘底色,提亮色。紧扣“婺文化”、“大花园”、电商智造发展理念,涂抹金华未来社区底色;依托生态、服务、文化等优势实现城市社区在不同主题功能和主体人群划分下的“共性+个性”的场景塑造和社群营造,形成和而不同的金华未来社区图谱。

后期“强落实”

明晰要求,强化配套支持。围绕年度实施计划、九大场景分项指标、未来社区试点储备、试点建设工作专班职责、重点工程等,认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指标,强化考核倒逼。建立考核机制,对组织保障、试点创建、试点建设、特色工作、信息宣传等五个方面17项具体指标作出考核,并将任务落实到工程、项目和责任部门。创新行动,强化建设保障。重点开展加强试点培育筛选、打造金华特色品牌、优化公共空间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强化多元要素支撑等五大创新行动,高质量保障试点建设。

经验启示

建设有标准

金华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针对选点、设计、建设、管理等不同阶段,分别制定了试点筛选体系、市级33项场景指标、公共空间配置模式、工程分解及考核机制等相应规则,使全市未来社区的申报、建设、运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特色有体现

将未来社区分为生态友好型、服务集成型、文化传承型、宜居宜业型四大类型,对不同类型提出金华特色的发展要求,实现未来社区统一要求与金华市特色亮点的融合。

场景可落地

对应于九大场景要求,提取金华市文化、生态、产业特色,既抓住未来社区建设工作的共性,又抓金华本地特色,同时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办事流程与建设模式,有效引导金华四大类型未来社区高质量落地。

路径可复制

金华市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省市两级未来社区建设体系,既有高标准、又能接地气,探索出了一条全市范围内未来社区全域建设的发展路径。


上一页|1|
/1页